慈悲的法要
发布者:admin 来源:未知 时间:2016-03-30
修持菩提心的三部曲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开启慈心与悲心是整个修习的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地广大心量和心力,直到能够把一切善业和修行回向给所有众生,特别是回向给他们的觉悟。
在开启慈悲心的过程中,先要了解自与他的关系。自与他是相对而立的,一切有情的心中都有一个“我”,相对而言就有一个他。所以,自他不是一定的,是虚设变化的。如果站在中立的角度观察,就能明白自他其实是平等的自性,贪生怕死、离苦得乐的心愿没有一点差别。
在道德急剧滑坡的时代,我们遇事更需要的是换位思考。一般来说,有些人只是对于熟悉的人和环境才有一种切身的责任感,对于陌生的人和环境则会做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暂且不说违背了佛法普遍慈悲的精神,就连众人的信赖和尊敬也很难赢得。
曾经有一位尊者:“能否请您开示一句概括所有法要的教言?”尊者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是如此。就这样推己及人吧!”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要先从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中切身感受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利害和影响,尤其是内心的触动。从而认识到自己对他人的需要也正是他人对自己的需要,然后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当别人正在承受苦恼的时候,尽可能形象地想象“如果那是自己,要怎么样熬过。”想想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呢?最希望他们给自己什么呢……
简单的说,推己及人就是把自己内在的仁爱之情推延于外。作为仁者,自己想立身,也要使别人立身。自己想通达,也要使别人通达。这样才能懂得布施与承担。一个具有善良心、同情心的人,自然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思考问题。尽力为他人排忧解难,同情他人的不幸。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做到友善,减少矛盾,相处和谐。
为什么很多人很难体会慈悲的感受呢?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自私我执的概念里,没有接受过慈悲的训练。慈悲与爱心原本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我们通过特殊的发菩提心法门就可以将它开发出来。
首先,要挖掘爱的源泉——慈心。最有效、最传统的就是观想自己的母亲和她终生不渝的爱,重新感受被爱的感觉。这时,我们会充满感激并生起想要回报这份爱的心。让这种爱不断延伸,送给亲人、熟人、陌生人、不喜欢或很难相处的人,甚至自己心中的敌人,最后普遍到整个宇宙。
了解我们自己与别人都有要求快乐的同等权利。当一个亲人遇到麻烦时,如果不把他看成亲人,而是另一个“自己”,另一个和自己有同样感受的人。打开狭隘的心去接受,这样的训练会增长自己的智慧,了解如何帮助他。如果能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模一样,会帮助我们改变和别人的关系。
对一个正在受苦的人,观想他正是你最爱的那个人,启发内心想要帮他解除痛苦的悲心。然后把修心的功德回向给那些启发过你的人和承受痛苦的人,包括自己的这三者都会得到慈悲心的加持力。如果每个社会与国家之间都这样彼此相待,就能轻松地实现全人类的和谐与快乐。
假如目前还做不到利益他人,至少也不让任何众生生起嗔恨心,尽量不打扰他人的平静。就像近代慈悲的佛教伟大领袖法王如意宝所说的那样修行:“莫舍己之道,勿扰他人心。”
(文:亚青寺)
(责任编辑:续建)